真实才是最好的电影「真实才是最好的电影」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89更新:2023-02-28 05:00:23

这几年优秀的国产军事、警匪电影,你看过几部?

《红海行动》、《战狼》、《湄公河行动》、《解救吾先生》等等。

发现没?他们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真实给剧本带来的力量真的让人震撼。

其实说到这些,还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追的一档节目完结了,看完了一整季,如果不给你们说道说道,实在是意难平。

前文之所以提到军事、警匪题材电影,就是因为央视这档《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里,让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军事项目。

这些军事项目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类型的兵种,还真实呈现了中国军人的实力,让我们对中国军人有了更新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展现给我的震撼力,也让我觉得,如果能够影视化,它们每一个都能是影院大热作品。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执导过《红海行动》电影导演林超贤新作品聚焦中国海军海上救援项目。

电影还不能马上在影院看到,但你可以在《挑战不可能》展示“潜航之眼”这一期节目里,看到我国海军雷达技师的工作内容和环境。

他们工作、生活在潜艇里,狭小的空间就可能是他们的工作、休闲甚至手术区域。

同一艘潜艇里,不同的军人能体验到不同的季节,条件艰苦是我们远不能想象的。

而这也仅仅是小小一隅。看这个节目,你能看到那些能直接出演大片的中国军人们,是真实存在着。

首先,来感受下央视怎么把一期电视节目拍出了电影质感。

问:在直线距离长达1千米的长江某流域,建起一座桥,需要多长时间?

东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的官兵告诉你,他们只需要26分钟。

节目组通过动画演示了舟桥旅官兵们要如何做到这一工程。

观众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各个板块桥板的衔接原理。

每一块桥体都是扎扎实实的钢筋铁板,迅速连接,不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绝对需要相当实力。

2000多名官兵,通力协作。对官兵们工作现场的特写,镜头甚至能怼到钢板上,官兵们争分夺秒挪移每一块材料的力量感呼之欲出。

这种近距离的镜头语言,迅速带着观众进入火热的现场氛围。

整个过程看得你眼睛疼,因为不敢眨。

横跨1千米长江江面的大工程,采用了航拍来呈现。

浩瀚江面上,俯瞰一块块亟待连接的桥板,你才会真实感受到这项工程限时完成的难度。

一时间,竟怀疑这是不是哪部大片的影像资料。

一直到运送物资的车队来到桥头,官兵们还在争分夺秒保证一颗螺钉足够牢靠。

太难了,难到人冷汗直流。

但再难他们也做到了:舟桥顺利通车,运送物资的车队一秒都没有耽误。

我们看过缉毒警察、刑警,海、陆、空军人,但你听说过扫雷军人吗?

中越边境广西段扫雷队,就是这样一群不太为人所知的军人。

因为地处两国边境,加之丛林密布极好埋雷,这片5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埋着多达十几种的地雷。

扫雷军人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地雷找出来,引爆销毁。

这项工作到底有多危险?机器操作可不可以?

不可以。

中越边境,也就是广西的这片密林,地形险峻,机器作业只会让地雷进入地底的几率更高,人工作业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导致扫雷队的战士们工作有几难。

一难,工作范围广,需要一寸寸土地慢慢搜寻。

二难,在地理气候,地势险峻且天地多雨,下过雨的地面湿滑,战士不小心滑倒,就有可能会触发未知的地雷。

三难,挖拿地雷的过程中,除了需小心翼翼防止地雷爆炸,还得在蛇、虫这类生物突然出现的时候,保持高度镇定。

战士们的工作过程简直叫人不敢大喘气。

搜查过程中,搜查器发出稍微不同的声响就需要反复试听;

专业16年扫雷工作,通过声音就能辨别是什么种类的地雷。

找到地雷,只能用手指慢慢感知慢慢抠挖,以防工具不小心触发爆炸装置。

这支扫雷队伍,年纪小的战士才19岁;年纪稍长的31岁,居然也入伍12年了。

一份如此光荣的工作,他们却要瞒着家里人。

因为怕家人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做着如此危险的工作,怕家人担心。

后悔吗?不。

在节目现场不停息的如雷般掌声里,他们说,把青春献给扫雷事业,无怨无悔。

把一片片安全国土交给国家,一群可爱又让人心疼的中国军人。

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中国军人队伍,是武警国宾护卫队。

他们的工作风貌如何?一张动图感受下。

相信很多女孩子看到是要尖叫的。武警国宾护卫队军装配“白骑”,真可谓威风飒飒。

但他们的工作就只是图个好看吗?不是。

武警国宾护卫队被誉为“中华第一骑”,主要担负来我国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政要在行驶途中的礼宾警卫任务。这个层面上讲,他们也扮演着国家外交名片的角色。

节目组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环节,给武警国宾护卫队一个挑战。

几十人的队伍,要平稳地驾驶坐骑通过独木桥;设置狭窄的关卡考验他们在极速行驶中的平稳性。

他们都做到了。

高度纪律性要求队伍的高度默契,精准技术实操也要求他们的能力始终在线。

此外,高精技术与中国现代军人碰撞出的火花,我们也可以领教一二。

天眼狙击,就是狙击队员在看不到目标的情况下,只借助无人机侦查的图像进行目标瞄准狙击。

该小组2018年成立,节目播出时,队伍里也只有两名成员。

无人机狙击有什么好处呢?

敌人很难发觉,至少在他们埋伏在建筑里或者不好狙击的位置时,战士们是可以借助无人机定位他们的。

但这个作战方式的难点,就在于需要狙击手和观察员的无上默契。

狙击手无法做到裸眼狙击目标,需要观察员通过无人机反馈回来的影像,来告诉狙击手狙击目标。

一个瞄准,一个狙击,要高度合作。

但它的妙处也在于这高精技术。

无人机定位的目标之精准,击中目标的准确率,令人拍案叫绝。

我相信很多看过《挑战不可能》里的这些军事项目的观众,大概会和我有一样的慨叹:

真的比看大片还刺激。

很多观众习惯性地相信外国大片展现的实力,但其实,一如董卿所言,战争电影展现的是艺术里的战场,而我们的中国军人,用一项项令人惊奇的挑战,向我们展示了何为战场上的艺术。

他们来自不同的兵种、做着不同工作,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国军人”。

我们透过电视屏幕,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会惊叹会振奋,但其实更多的是感动:生活在由他们守护的这个国家,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是真实能带给我们的震撼感,也是真实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

而且看《挑战不可能》,带给你无匹真实感的,不只是这些中国军人,还有那些看似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改编为人物传记电影绰绰有余。

我们来看一位70岁老者夏伯渝的清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接受的包括刮骨、植皮、截肢、切除肿瘤等手术,大大小小就有20多次。

与此同时,这位身体饱受手术折磨的老人,40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体能训练。

他想干嘛?他要登顶珠穆朗玛峰。

作为前国家登山队队员,夏伯渝26岁时初登珠穆朗玛峰,在7000多米处,因为把睡袋给了队友,导致双腿冻坏截肢。

登顶珠穆朗玛,成为了他一生的梦。

失去了双腿,靠着义肢,他也要登上顶峰。

43年间,因为种种意外,他数次都没有成功。终于在2018年,这位老人第五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别人轻易能过的冰川缝,他艰难地过了。

别人走过的梯架,他爬也爬过去了。

20米的绝壁,他爬了半小时。

中途义肢螺丝松了,还要停下逐一拧拧紧。

这位老人最后百米的登顶路,是在众人于顶峰的注目礼之下完成的。

他一路嘶吼,哽咽,艰难地爬上了这座梦想了一辈子的顶峰。

和家人报平安的卫星电话里,他激动得像个孩子。

这段不足半小时的影像足够你流下眼泪。但它不是电影,这个美妙的梦,靠一个七旬老人完成了,它照进现实。

你能在《挑战不可能》里,看到无数个真实的样子,它们离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好电影,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出现,这与商业电影不再需要那么“商业”有关。好的电影艺术,往往都是来自现实,来自身边。

毕竟,真实,才最动人。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泡泡影视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Baidu   Google   神马   Sogou   360   B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泡泡影视